嵐山渡月橋 四季之春櫻 夏綠 秋楓 冬雪遊人均絡繹不絕
橋下的桂川波光粼粼 水鳥點綴其間 彷若人間仙境
以上 是旅行社行程的簡述 在京都五天的行程中 有點不醒目
看看我買的旅遊書 對嵐山渡月橋也著墨不多 因此我不曾對嵐山有太大期盼
只是 您若到過嵐山 就會知道這是大大錯誤
嵐山的古典優雅 嵐山的動人心弦 不是我這粗鄙的文筆所能形容的
嵐山 似皓月渡橋般 映了四季的彩 深印在腦海 揮之不去
午前到嵐山 為了時間的完整 我們提早用午餐 就是在這家良彌用餐的
導遊說 吃過飯 帶我們去散散步 再去坐嵯峨野的小火車
那時 對嵐山 只當是一個坐車的轉運點而己
整個嵐山 是以橫跨桂川的渡月橋為中心
原本嵐山是指桂川右岸 而河的對岸 則名為嵯峨野
近年來許多觀光資料 都將渡月橋的兩岸 合稱為嵐山
為了營造嵐山悠雅古典的氛圍 附近的商店 全以木構建築為主
沒想到 飯後散散步的地方可以那麼美
那被楓紅粉粧的山 那河岸兩旁青翠的松 那在大堰川上悠閒的水鳥 您 感動了嗎
路旁的一間寺廟 臨川寺 身在嵐山風景區中 也成風景一隅的寺廟
純樸古典 沒有多餘的繁飾 讓熊不禁讚歎其優雅美好
相較於台灣寺廟的雕龍畫鳳 華麗排樓
我更喜歡這種源自唐朝的建築 簡單卻莊嚴 讓人很容易平靜
這橋是在承和年間 弘法大師身旁負責興建法輪寺的弟子所搭建
當時建在稍微上游的位置 稱為法輪寺橋
至中世紀 龜山天皇對這座橫跨大堰川上 長達154公尺的氣勢
讚頌成詩作中的~似皓月過橋般~ 而得名渡月橋
這寧靜的午後 拿著釣竿的人 坐在河岸賞景 發呆的人們 都成為我羨慕的對象
若不是第一次到嵐山 想多走走看看 我一定會坐在河岸發呆個半小時
自平安朝起 日本貴族就把嵐山做為郊遊踏青的地點
貴族的腳印 平民的腳印 觀光客的腳印 無數腳印來來去去
人們的目的不同 心境不同 看的東西也不同
我想 嵐山並不在乎來過什麼人 她存在在自己的意義裡 滿足在自己的美麗裡
中間的沙洲稱為中之島公園 儘管沙洲是河川演化的生命之一
我卻擔心沙洲擴展太快 下次造訪時看不到那一抹碧藍的水流
在三川合流點 設有一紀念牌
過了橋 還有渡月小橋 同渡月橋的設計 一派的優雅風
河內有許多小舟 若時間允許 真的想雇舟緣溪行 看看河岸兩旁的人家與風光
河岸旁一家紀念品店 有我最愛的TOTORO 照下來 做紀念
走著走著 看到一窄長階梯 因為好奇心趨使 所以就循梯行 看到一間寺廟
門開開 應該是歡迎的意思 想著想著 就不由自主踏入這庭園中
這片庭園很美 但上面卻寫著人形塚
膽小的我怕犯了禁忌 吵了先人 就停止我的腳步了
時值十二月 應是冬季蕭瑟的景色 卻擁有一片金黃的秋天景緻
雖然有賺到的感覺 但是 地球暖化嚴重的警訊卻可見一般
自由活動時間差不多了 我們也要告別寺院 回到人群中了
總覺得這寺院遺世獨立 清幽雅緻 可惜當時沒拍下寺院的名
在渡月橋附近的桂川河段 又被稱為大堰川
橋上那三包東西太礙眼 照時沒發現到 不然就會把他搬走 照好相後再搬回來
這湛藍的水 水中的倒影 讓人很想駕葉扁舟 沿溪行
嵐山到處可見著古裝的車夫 帥氣熱情有元氣 可惜時間不夠 不然應坐坐車遊嵐山
嵐山自平安朝 就有許多貴族在此設別院 同時也是歷史與文學的常客
雖是粗淺的到訪 卻看到她受青睞之處 更想特別安排時間再訪 細細品嚐其韻味
一陣喧鬧聲響起 原來是一群人力車回來
下次 我們也組一團 要包下這車隊 好不好
渠道旁 美麗的建築 與 火紅的楓葉 是人群聚集的所在
這棵楓樹 美的不像話 謀殺了一堆人的記憶體
回望渡月橋 希望她的美能長遠流傳
讓更多的動物長居其中 也讓更多更多的人能欣賞
- May 16 Mon 2011 16:59
【日本】嵐山.嵐山渡月橋~似皓月渡橋般 映了四季的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