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 真的是一件很奧妙的東西
1996年 誤入巴達岡 純粹是一時好奇
跟著太魯閣的步道小書 想踏上錐麓大斷崖 崩壞的路 阻斷了錐麓的夢
而當年路經的巴達岡 就沈睡在照片裡 沒有醒來 卻也不曾消逝
2013年 因為一個衝動 邁入中年的我們 去追尋17年前未完成的夢
七月 炎熱的台北 清涼的辦公室
聽不到夏季專屬的蟬聲 聽到內心轟隆隆的渴望
遠在崇山峻嶺外的花蓮 聲聲呼喚著 宛若學生時代 年年被召喚去朝聖
瓦拉米 瓦拉米 就在一個衝動下申請入園成功
隨著瓦拉米的陷落 守住巴達岡的心牆 也跟著崩壞
囚禁17年的夢想 終於在2013年 破蛹而出 展翅飛向這片山
要到巴達岡 需向太魯閣國家公園 申請錐麓古道入園
國家公園在燕子口這裡 修築了座橋 平坦寬闊的橋 引渡著人們 到夢想的彼岸
17年前 要前往巴達岡 必須橫跨立霧溪
巴達岡的居民 在溪谷的兩座大石間 架構了簡單的竹橋
我還記得這不甚堅固的竹橋 有些竹子綁的不穩固 邊踩邊下滑的情景
17年前 來到溪對岸的第一件事 便是找路
找路往上爬 撥草爬大石 在當年 是必然的動作
通往錐麓的路 被太魯閣國家公園 整理的平整好走
當年戴著工作手套 撥草爬石的艱辛不見了
殘忍的光陰 帶走了年輕 帶走了體力
邁入中年的步伐 不若年輕的靈巧輕盈 但追夢的心 領著雙腳 一步步往上走
那個隱藏在山裡的巴達岡 還一如夢中的溫暖嗎
看到這巨石 夢境逐漸鮮明
我們在這塊巨石懷抱裡歇息 而巴達岡 就離這裡不遠了
17年前的年輕身影 再也喚不回的昨日
時光往前推 在更遠的年代 太魯閣族 日本人 都留下了生活的記錄
在巴達岡生活過的人 可曾將自己生活過的痕跡 說給後代的子孫聽
看到石柱 就跟看到鳥居一樣 是勢力範圍的宣告
通過這石柱 強烈感受到巴達岡專屬的呼吸律動
走在前人踩踏過的小徑 彷彿間 可以看到當年的生活重現
巴達岡 在太魯閣族語 是桂竹 也有著突擊戰地的意思
這三個字 告訴我們這裡植物栽種 及 其地理上的戰略價值
根據解說牌上的資料顯示
此地早期屬巴卡奧家族所有 因為山崩屋毀 社人遷至巴托蘭(現在木瓜溪中游)
這裡曾經荒蕪數載 無人居住
約一百年前 呂可社人~伊旁。沙外 行經此地
看出此為控制內太魯閣地區 太魯閣人到東岸交換漢人食鹽 彈藥武器的必經之路
遂率領四戶32人 在此居留
日據時期 巴達岡曾設置招待所 俱樂部宿泊所
供作玻士岸(富世) 與 塔比多(天祥)間的休憩處
當時 這裡設有 警官駐在所 衛生所 蕃童教育所
如今這台地上 只有當年地基 與 水泥柱等遺跡
17年前的造訪 這裡還有一戶太魯閣族人
當時 他們也搬下山了 畢竟山裡的交通 太不方便了
只是 熟悉的家園 不時呼喚著他們回家看看 也因此 我們相遇在巴達岡
17年前的深山裡 只有四個誤闖桃花源的我們 與四位回家看看的太魯閣族人
羞澀的主人不願入鏡 卻熱情的告訴我們 他們回家的故事
坐在屋前的石塊上 時光靜靜流逝 但這段巴達岡的相遇 不滅於心
小男孩叫邱健龍 小女孩沒說自己的姓名
但她那美麗的笑容 是我心中溫暖的巴達岡印象
長大的他們 不知道會不會回想起山裡的歲月
在這平台 芳草茵茵 一片青翠的綠意間 只剩著水井 石牆腳的遺跡
17年前的房舍景物 與 17年後綠意盎然 交織糾纏 在眼前跳耀晃動
震憾啊 這與夢境落差太大的巴達岡 讓我行走其間 有著淡淡的惆悵
腐朽木柱旁 開出一朵花 像是夢中女孩的笑容 令人難忘
離開巴達岡續往上行 藍天白雲 鼓舞著我們朝夢想前進
17年前的巴達岡二號橋
破損的橋面 讓我們每跨出一步 都要思考下一步的落腳點
橫跨巴達岡溪的巴達岡二號橋 現在是鋼索建構 平穩好走
站在橋上 看著兩側山谷 呼吸山林清新空氣 忘了時間的流逝
上山的背影 舉步維艱 氣喘連連 與下山的輕快自在大異其趣
回頭再看一眼石柱 來時的藍天 已被白色的雲霧遮住了
圓了17年前的夢想 輕輕關起巴達岡的記憶之門 深藏於心 微笑下山
看著十七年前的照片 謝謝曾經陪我一段的朋友
人生有多少個十七年 有多少人願意在十七年後去圓一個年輕的夢
今晚 因為有你們 因為巴達岡 我將有個甜美安穩的夢境
- Aug 07 Wed 2013 19:22
【錐麓】太魯閣~錐麓古道~巴達岡的前世今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