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砂卡礑步道 溯源而上 很難想像 在源頭頂端的高山上 居然還有部落
這傳說中的大禮大同部落 是台灣最遠最黑暗的部落
除了靠自己的雙腿 沒有其他辦法送你上去
沒有電力到達的夜晚 有著最璀璨的星空在閃耀著
空氣中 瀰漫著遺世獨立的味道 彷彿時間也在此凍凝
在太魯閣的崇山峻嶺間 有個安靜的同禮部落 等待您 前來一探究竟
一切故事的開端 就在這個流籠頭~
坐在太魯閣遊客中心的階梯往上望 仔細看看 你會看到圖中這個像門的流籠頭
在那麼高的地點架個流籠頭 做什麼 流籠頭的上方 有著什麼樣的部落
高高的部落裡 住著什麼樣的人 這些問題 縈繞在我腦海中二十幾年
自從大一那年暑假 跟學長騎機車到太魯閣後 無可救藥迷戀上太魯閣
太魯閣 變成我大學寒暑假必報到的另一個家
年輕時 跟著太魯閣步道小書 慢慢去探訪書中的美麗風光
而未完成的錐麓斷崖 及 大禮大同 始終留在心裡 無法忘懷
邁入四十後 人生尋夢的腳步變快了
2013年夏 首次踏上錐麓斷崖後 2014年決心一探大禮大同
年輕時沒種走大禮大同的原因 是因為~赫赫斯~這三個字
大禮舊名赫赫斯 太魯閣族話是蛇聲 或 多蛇之地
這個地名加上陡峭又複雜的山徑 讓年輕的我怯步
邁入中年後 人生沒什麼好怕的 訂好大同民宿 約好嚮導 中年阿桑出發啦
上圖中/年輕又帥氣的太魯閣族嚮導~阿布 是大同民宿主人的姪子
剛畢業的阿布 第一次帶團 很溫柔體貼 大大推薦
出發前跟他聊了一下流籠 沒想到他還帶我們來看流籠頭
原來離太魯閣遊客中心這麼近的地方 有著最後的一個流籠頭
大禮大同的貨物 經由這些流籠往返山間 可惜山上的流籠頭壞掉 還沒修復
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到大禮 只有2.5公里 海拔卻由60公尺爬升到915公尺
坡度之陡 是一定要面對的課題 做好心理準備 我們就走吧
行走不到五百公尺 山徑一分為二
往前是較平緩的階梯 往左是較陡峭的山徑 只差半公里左右
阿布徵詢我們的意見後 帶我們走較平緩的階梯路往上爬
山徑錯綜複雜的同禮部落 雖指標清楚 但建議還是請大同部落的原住民擔任嚮導
這條修整過的階梯 部落族人不常走 他們習慣走較陡的快速路
感謝修築步道的人 大隻熊雖然不愛階梯路 但相對的也較安全好走
同一個團體 體力還是會有落差 體力好的伙伴 總是先到平台休息等我們
阿布會趁等待時間 分享小時候跟家人在這步道上的故事
雖然後段班班長的大隻熊沒聽到 但聽到伙伴的轉述 覺得這年輕人真棒
這片陡峭的山林 這座世界的瑰寶 曾讓日本人不得其門而入 苦惱十數年
雲端之上的桃花源~大禮大同部落的居民 過著山中無甲子的悠閒日子
山是璞玉 水是雕刀
蜿蜒的立霧溪 花了千百萬年 創造出千仞垂壁
當大隻熊看到這個景時 心中不免再次讚嘆 永遠的太魯閣 真是台灣之寶
讚嘆完美景 還是得不停往上爬
高度不一樣 視野不一樣 就讓我們走向山巔 走向雲裡 走向大禮大同懷抱裡
這是一條貼心的步道 雖然陡峭 但還是會利用小小的平坦之地 闢出小平台
小平台 讓行走山裡的人暫時歇腳喘息 讓伙伴互相拍照留念
薄霧下的富世村 位於太魯閣閣口附近
民國68年 政府在此興建37戶平房 供大禮大同的居民遷入
這裡的居民 聽說我們要上山 總是手一指部落的方向 就能說出一篇篇同禮的故事
阿布站在這裡 興奮的指出他家的位置 可惜被黃藤遮住 看不太清楚
圖中上方還有被亞泥削掉的山頭 可憐的山景 就不拍了
因為雲霧起來的太快 所以沒有看到傳說中的出海口及太平洋
這.... 是在預約下一次的攀爬嗎
呼呼 終於到達了啊 我們走了2.5公里的滴汗減油步道 終於結束了哇
在不停的上上上 上完階梯還有上坡後 看到這片平台 心中不免大喊 哇出運啊
平台上有著索道遺跡 雨量觀測站 還有大大小小的各式工程機具及車子
平台之後 是九公里的平坦道路 就讓我們放鬆腳步 開始跳躍吧
風起雲湧中 終於來到了那想了二十幾年的流籠頭
阿布看我們好奇的拍來拍去 操作起流籠 示範使用方法 及 分享流籠的故事
大禮部落~舊名赫赫斯 海拔915公尺
在平坦的步道 出現一解說牌及叉路 可通往大禮部落
大禮及大同部落 有許多小徑可以互相往來
阿布看我們體力不佳 建議我們把背包放在解說牌下 輕裝前往大禮
大禮舊稱赫赫斯 是太魯閣語 蛇聲 或 多蛇之地
大禮原有上下兩部落 上部落已廢棄 我們看到的是下部落
不見蛇蹤的赫赫斯 花草扶疏 井然有序
1897年 住在赫赫斯的頭目哈鹿閣。那威
參加新城抗日事件 並擔任外太魯閣總頭目 率領附近的部落共同抗日
叢山峻嶺的地形 守護著族人長達17年之久
直到1914年太魯閣戰役 武器先進人數眾多的日軍勝利
為了顧全族人命脈的哈鹿閣。那威 棄械投降 隔年抑鬱而終
對哈鹿閣。那威又恨又愛的日本人
把赫赫斯社改名為哈鹿閣社 把太魯閣台地上激戰的山頭取名哈鹿閣台
荒廢的老教堂 外觀保存完整 襯著青山白雲 靜寂清幽
右上/荒廢的新城分局大禮派出所
左下/今天雲起的早 砂卡礑溪被白雲遮掩住了
右下/好不容易 風吹雲散 砂卡礑溪突然現出蹤影
看到砂卡礑溪 心中突然湧起~原本我們這麼近~的感動
五顏六色的花叢 有著我可愛伙伴的背影
在這條台灣人很陌生的步道上 看到許多外國人的身影
這些外國朋友一日來回大禮 聽到我們要去大同住一晚 露出羨慕的表情
請不要讓外國朋友專美於前 希望未來步道上 也出現更多的台灣人
告別大禮返回步道 背起我們的背包 繼續往大同部落前進
在這步道上 還有另一個流籠頭 山迴路轉 一路驚喜 很快的 九公里結束了
在下這片竹林後 我們今晚的住宿點 Buya大哥的家就到了
行李才放在屋簷下 我們就被屋後那幾棵成熟李子樹給吸引
詢問過Buya大哥後 大家專心拔李子去了
薄霧輕掩 看不見對岸的三角錐山
人懶懶的 拍幾張照 大家就坐在屋前閒聊發呆 真是美好的山居歲月啊
沒有電力到達的大同 靠著發電機提供短暫的照明 我們趁著天亮 輪流進浴室洗澡
大大的浴室 有著超大的檜木桶 可以幾個人一起洗 也可以自己一人洗
我們沒開燈 就著窗戶透進來的微光 圍著檜木桶洗起澡來
檜木的香氣隨著熱水的氤氳飄散開來 坐在塑膠椅 邊洗邊聊 十分有趣
箭筍季剛結束 屋旁空地上 舖著厚厚的一層箭筍殼
沒有電力 沒有過多的慾望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原來 生活可以過的如此簡單
從我們一到來就開始忙碌的阿嬤 煮了滿滿一桌料理招待我們
大家看看上圖中的一桌菜 那是早餐........ 阿嬤 你真的煮太多了啦
大同部落~舊稱砂卡礑 海拔1128公尺
太魯閣語砂卡礑為臼齒之意 相傳先人來此開墾時 挖出一個像臼齒的石頭 故命名之
遺世而獨立的部落 沒什麼人跡 雞鴨隨意走逛 十分清靜幽閒
大禮大同部落名稱 是國民政府遷台後所取
民國36年鑑於交通不便 輔導居民向下遷徙到吉安鄉福興 慶豐兩村落
民國68年再於閣口附近興建平房供部落遷入 山上只剩幾戶不捨山居的老人居住
位於砂卡礑溪中游左岸上方的平台 就是大同部落
日據時期曾設有日軍駐在所 民國34年廢棄
而原本的番童教育所 光復後改為富世國小大同分校 也於民國68年居民下遷而廢校
部落居民說大同資源豐富 以前只要發現山豬蹤跡 會全校停課 一起去抓山豬
為了推廣部落發展 大禮大同居民成立了~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
眾人一起推展生態旅遊 合力造屋 歡迎遊客前來體驗同禮之美
太魯閣族人二三百年前 由南投霧社翻越奇萊合歡 定居立霧溪及木瓜溪流域
日據時期 在日本的理蕃政策下 大多數的太魯閣人被迫遷離原居地
僅赫赫斯(大禮) 砂卡礑(大同) 和 西拉岸三個部落 因種植區而轄免
位在砂卡礑溪溪谷 與 清水山山系間的平緩台地上的大禮大同 視野良好
東北可看清水山。千里眼山 西側可觀白髮山。三角錐山 南眺新城山。塔山
謝謝Buya大哥 阿布 阿公阿嬤 給我們這個完美的一個山居時光
再見了~阿公阿嬤 再見了~山裡的雞鴨與李子 再見了~山裡的清新空氣與雲霧
阿布帶著阿嬤送我們吃的李子 帶著我們 要下山囉
下砂卡礑的路 就在Buya大哥的庭院裡 從這裡下到三間屋 只有3公里
從海拔1128到80公尺 坡度也是非常陡峭的啦
下下下 下下下 不停的下 林木蒼鬱的步道 有著不同的植被出現
一路上叉路不少 大多往大禮 得留心 別又走回大禮了
偶爾一個人落單 踩著輕鬆的自在
偶爾在轉角遇到回頭等待的伙伴 拿起相機 照照彼此 也是不錯的事
隨著溪水聲愈來愈近 我的腳步 不由得開始急了起來
終於 我們到了三間屋 屋主不在 留有兩隻狗狗來迎接我們
阿布把阿嬤送的李子拿出來 請我們吃
酸酸甜甜的李子 吃在嘴裡 暖在心裡 才剛下山 就想念大同阿嬤的微笑了
一直落後的大隻熊 終於有機會站在大家前面 拍一張我的伙伴照
注意注意 遠方圖中還有學長小小的身影唷
從三間屋回到砂卡礑步道入口 是平坦4.4公里的砂卡礑步道 而那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 Aug 28 Thu 2014 00:04
【太魯閣】大禮大同部落~雲端之上。黑暗部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